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4:47 点击次数:131
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迈入关键阶段。2025年,随着国内头部企业在材料研发、生产工艺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取得突破,全球固态电池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线验证。目前,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,以赣锋锂业、国轩高科为代表的企业已进入核心材料量产和装车测试阶段,但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的双重挑战。
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
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分化显著,硫化物电解质因离子传导性能优势成为产业化焦点。目前,全球固态电池主要围绕氧化物、聚合物、硫化物和卤化物四大电解质体系展开研发。其中,硫化物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率和适配性,成为赣锋锂业、宁德时代等企业重点攻关方向。赣锋锂业已实现硫化物电解质及金属锂负极的全链路布局,其400Wh/kg电池完成工程验证,500Wh/kg级产品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,硅基负极体系则形成320-450Wh/kg梯度化产品矩阵。
固态电池规模化生产面临工艺与设备瓶颈。国轩高科发布的第二代金石全固态电池进入中试量产,但其商业化应用尚未落地。行业普遍面临固态电解质成膜工艺、界面稳定性优化等技术难题。宁德时代指出,固态电池需解决电极与电解质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的阻抗问题,同时需开发适配的工程化设备。业内预计,2025-2026年将成为中试线集中落地期,2027年半固态电池有望率先实现装车。
成本控制是商业化核心挑战。当前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高达140万元/吨,主要受硫化锂原材料价格制约。开源证券分析指出,高性能材料降本将成为产业化关键,具备材料端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抢占市场份额。此外,硅基负极的膨胀控制与工艺稳定性仍需突破,孚能科技等企业通过多孔碳设计优化材料结构,已在电动飞机等高端场景实现技术验证。
企业布局与市场响应
头部企业加速全产业链协同。赣锋锂业依托上下游一体化优势,同步推进硅基与锂金属负极双路线,其400Wh/kg电池循环寿命突破800次,技术指标居行业前列。国轩高科则通过合作亿航智能切入eVTOL电池领域,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在低空经济场景的应用。德福科技、海亮股份等材料供应商已实现半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批量供货,镀镍铜箔等新产品进入头部企业测试阶段。
市场热度催生风险提示潮。近期固态电池概念股持续活跃,诺德股份、龙蟠科技等企业因股价异常波动密集发布公告。诺德股份明确表示,其铜箔业务在固态电池领域收入占比不足1%,尚未形成规模效益;龙蟠科技子公司研发的三元前驱体材料仍处于送样测试阶段。多家机构警示,当前技术商业化进程存在不确定性,投资者需理性看待短期市场波动。
政策与资本驱动行业长期发展。国内1-4月固态电池扩产规模超50GWh,投资总额达150亿元。申万宏源预测,2025年全固态电池将完成产品定型,2026年启动装车验证,2027年进入降本放量周期。广发证券指出,固态电池的颠覆性优势已形成全球共识,其安全性与能量密度优势将重构能源存储与动力电池竞争格局,头部企业产线落地将成为行业规模化拐点的重要信号。
(注:本文所述企业动态及技术进展均基于公开披露信息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)
本文源自:金融界
Powered by 天博tb官网下载链接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